临睡刷视频,很多次刷到一个叫“乡村食叔”的视频号,主要人物是一位看来六十岁左右的乡村大叔,形象干净而精神,热爱生活,每次做一道硬菜,再叫几位友邻共享,从操作到摆盘品鉴,都有表演意味。
这食叔说一口张掖口音的普通话,弹幕上往往善意地飘过“加一点羊”这样的字句调侃他。张掖话里说“盐”本来不发“羊”的音,可能是有意矫正想要普通一点,结果矫枉过正了。按我的耳朵多年的认识,张掖人反而是把“羊”念成“盐”的。
现在这样的视频号常见,有些个性鲜明,比如一个以制作特别耗时麻烦的食物为特色的“南翔不爱吃饭”,一个主角勤劳贤惠制作南方口味食物的“山村晓雨”,一个主角长相和蔡澜相似热爱烹饪海鲜的“上清杰哥”,等等,性格有别,但是都尊重食材,尊重美食,乐观向善,富有探索精神。
过去把有意夸张美食名目称为“耳餐”,把摆一桌子盘盘盏盏过分追求视觉效果称为“目食”。现在“听美食”这样的事情基本绝迹,占山为王的是看美食视频,不知道该叫什么。
我刷到的美食视频里没有见过酒泉的,但是偶然到集市上转转,或者到某条短街闲走,往往看到一个小摊上贴一张即时贴剜成的特别说明:“网红麻辣烫”,或“网红”别的什么。在肃州区金佛寺镇,还见过一座索桥被称为“网红桥”。我见识少,不知道这些“红”的范围究竟有多大,不过看那些“特别说明”都不怎么大,因此判断它们可能还没有“红”到理想状态,需要继续努力。加油啊,酒泉未来的“网红”们。
没有视频的时代,美食经验主要依靠文字和口耳传播,说者和听者都要付出努力,一个极力描述渲染,一个极力想象补充,才能成就一道美食的色香味意形。想象到底还是要费劲,我还记得我很早以前看一本《北京菜谱》,就不爱看那里面的淀粉几克盐几克的操作要领,更爱看那些彩色插页——啊呀呀,玉珠大乌参;啊呀呀,烤鸭……
美食视频帮助受众跳过了文字阅读的障碍,跨越了想象补充的门槛,取消了时空限制,直接“活色”到眼前,广受欢迎是有原因的。我们这一行里有一句话:一千个字也抵不上一张照片。一段视频比一千张照片更有说服力和吸引力是一定的。
我想象不远的将来,有志之士会找到新的传播方式,大家深夜里放的“毒”比现在更加高级,不仅能让我们看到美食的色彩,理解美食的意境,欣赏美食的摆盘,还能闻到视频里一道毛血旺的麻辣鲜香。到那时候,单纯的美食视频会成为又一批老汉老太们珍贵的记忆,被年轻人无情抛弃。
走在酒泉的街上,经过大大小小的酒店餐馆,有时候会自然想起刚刚过去的某个小店的卤鸡肝味道浓厚、口感细腻,某个店的素包子清醇松软,某个小摊的汤馄饨鲜美软滑……有一些做餐饮的人,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到了口舌的感受而不是眼睛耳朵的感受上,他们专心做一口好食物的态度令人起敬。(杨蕴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