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事计划请几位朋友小坐,以纪念秋天结束冬天开始,征求意见看去哪里。我忽然很想大吃一顿猪头肉,于是强烈建议去玉门油田生活基地的一家菜馆。
这家菜馆有一道菜叫做“鸿运当头”,就是烧猪头,我托朋友们的福吃过几次,每次都吃得高兴,场子也因为那只猪头气氛热烈。
猪头是整只烧的,性质更接近卤制,红亮油润,肉也烧得酥烂,筷子插进去一扒拉就是有肥有瘦还带皮的一块。猪头是刚出锅就端上来的,还大冒热气,这是下嘴的黄金时段,等猪头凉了,皮下脂肪冷却变硬,肥腻感就会突出,脂肪的香味也会被抑制。在那里吃饭,“鸿运当头”每次都能被吃得一干二净,连平时看见肥肉就紧张的姑娘媳妇们也抵挡不住诱惑,直至盘子里只剩下劈成两半的猪头骨,才想到体重增加身材走样裙子穿不进去等等严重问题。
《金瓶梅》里曾写到西门庆家的几位娘子闲着没事凑份子买了猪头烧好同吃的场面,可知青年妇女们不是现在才开始喜欢吃这一口。另外,看旧小说,往往看到人们祭祀时用到“猪头三牲”,说明神仙和祖宗也爱这个。
一整只猪头,一般的群众无论如何一次吃不掉。神仙饭量应该更浅,你看《西游记》里,猪八戒取经后成为净坛使者,饭量当时就不行了。喜好猪头的理由,不管是凡人还是神魔,主要原因之一可能是可以聚上几个朋友一起快活上两个小时左右。
描述食物最容易逗起馋虫,同事马上联系那家菜馆,却被告知“鸿运当头”已经撤下菜单,不过他们另有推出的新菜品,比如一款“某某肉”,建议我们尝试一下。
想象一桌没有“鸿运当头”的菜,爆点没有、特色没有、质量没有……什么都没有。罢了,到哪吃都行吧。
日常不出席正式场合的猪头肉,是生是熟价格都低廉,不免遭人轻看,可能只有拿它下酒的人懂得它的好赖。在我看来,猪头肉的魅力在于口感丰富层次分明,从嘴圈的软糯,到腮肉的滑溜,额头肉的脆硬,包括不起眼的猪上颚的脆嫩,每一样都吸引人,连它的肥腻也吸引人——不肥的猪头肉是不及格的猪头肉。这还是不完整猪头的可圈可点之处,如果加上先期已经被取走单独加工的猪耳、猪脑、口条,一只猪头足以支撑起一桌硬棒菜,让爱吃它的人心花不怒放都由不得。
说到猪脑子,想起当初小学老师恨我们智力低下时的咬牙痛斥:“你吃猪脑子了么?!”我那时是坚决不敢吃这东西的。成年后知道这么说不科学,大胆吃过几回,说实话很喜欢。
有几年时间,每到年根,我都在酒泉城的街巷里看到肉铺子门前另辟出三四平方米的一块摊子,摆了牛头牛蹄还有猪头,旁边一条汉子坐一张板凳提着喷灯燎毛,另有人在一边站着等。这是要当一份年货带回家去的。想象中过年的卤水锅里,酱汤咕嘟,肉皮油润红亮,肉香弥漫房间不说,还溢出窗外,在整个村子的上空荡漾,一个好年的样子和气氛已经基本有了。□杨蕴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