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农民来说,在房前屋后、村头路边堆放秸秆,是延续了千百年的传统。但这种做法既浪费了秸秆资源,还影响了卫生环境。如今,在玉门市柳河镇,秸秆、柴草回收后,被加工成木炭,既解决了影响环境的问题,还创造了新的增收途径,真正让秸秆变废为宝。
[变木炭 环保又畅销]
日前,记者来到位于玉门市柳河镇官庄子村的甘肃西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看到,公司库房里堆满了一根根黑色的炭条。工作人员拿起其中的一根说道:“这其实是用秸秆、碎木渣等材料压制成型后烧制的,已经生产好几年了,产品供不应求。”
说起秸秆再利用,该公司负责人魏承学补充说,其实用秸秆压制生产木炭仅是公司的其中一种产品,他们还利用秸秆的特性成分,加工生产生物质燃气、木焦油、木醋液等产品,主要销往兰州、青海、四川等地,在市场上非常畅销。
据了解,近年来,柳河镇大力发展蔬菜产业,而伴随着蔬菜产业的发展,尾菜、秸秆等农业废弃物的产生不可避免。为解决这一难题,柳河镇党委、政府大力推广生态清洁种植,不断加大尾菜、秸秆等农业废弃物的处理利用力度,农业废弃物处理利用率逐年提高,资源化利用基本实现。2014年柳河镇引进环保企业甘肃西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对农户多余的柴草进行了回收,并以生物质气、木炭、颗粒燃料兑换等方式返利农户。至目前,共回收农户废弃的树枝、树根10000余吨,秸秆、尾菜5000余吨,实施原料与产品兑换800余户,农户参与率达到31%,有效提高了尾菜、秸秆的利用率,减少了农林废弃垃圾污染和火灾隐患的发生,还为美化农村环境起到了良好的示范推动作用。
[变能源 节能又省钱]
“火旺,做饭快,又方便又干净,别提有多好了。”说着,柳河镇官庄子村3组村民袁如宝熟练地打开气阀,随着蓝色火苗在炉头上跳跃,不一会功夫就烧开了一壶水。袁如宝告诉记者,在用上生物质气之前,家里一直是夏天使用柴火做饭,冬天用煤炉,非常麻烦。
“去年,我把家里修剪的树枝、菜杆子等秸秆都拉到合作社去,大概3吨秸秆,兑换的生物质气家里用了一年还没用完,简直太划算了。”柳河镇官庄子村村民李玉峰高兴地说,村里大部分人都知道了这个好政策,也都积极参与“秸秆换气”,实现“变废为宝”。
为了有效解决农村废弃柴草秸秆多、田间地头乱堆乱放、房前屋后柴草成山的“老大难”现象,切实破解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热点难点问题。柳河镇政府采取“企业+农户”的“尾菜—能源”循环利用模式,2018年,在官庄子村成立了玉门市盛远秸秆综合利用农民专业合作社,并探索出了“秸秆银行”的运作模式,合作社对农户多余的柴草进行了回收,并以生物质气、木炭、颗粒燃料兑换等方式返利农户。
“秸秆银行”采取以秸秆入股的方式,每吨秸秆折价200元,以生物质燃气、木炭折价进行分红,年底保底分红不少于15%。采用“秸秆银行”模式后,不仅提高了秸秆、尾菜利用率,减少了农林废弃垃圾污染,还有效引导广大农户使用清洁能源,带动该镇50户农户使用生物质气,环境保护作用明显发挥。
“秸秆乱堆乱放、焚烧问题一直是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大难题。现在,村里有了秸秆回收企业,废弃秸秆回收循环再利用,有效解决了村里房前屋后秸秆乱堆的现象。此外,全村农户都会陆续用上生物质气,真正给农户带来了方便和实惠。”柳河镇官庄子村党支部书记倪金山说。据介绍,随着甘肃西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二期秸秆破碎压制生产线的建成,将带动周边100余户农户“入股”,消解废旧生物质3万吨,使之真正成为秸秆回收循环再利用,促进农民增收的“秸秆银行”。(记者 王丽君 通讯员 杨棋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