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原羚、雪鸡等珍贵野生动物,在阿克塞县境内海拔4000米以上的哈尔腾高原上自由觅食,黑颈鹤、白天鹅在海子草原上自由栖息。
得益于疏勒河及党河河道恢复与归束工程的投用,从清代开始断流并干涸的哈拉奇湖重获生机,水面达5平方公里,对阻止库姆塔格沙漠东侵,保护敦煌绿洲和敦煌文化具有深远意义。
上世纪50年代起,金塔县组织社会力量在白水泉戈壁沙漠开展义务植树和人工压沙活动,造就了河西走廊最大的人工胡杨林,不仅锁住了侵扰县城的风沙,还带火了金塔旅游。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保护生态环境是我们面临的共同挑战和责任。数十年来,一代代酒泉人在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改善双赢的路上孜孜以求,绘就了一幅生态和谐富民画卷。
干涸近300年后重现“芳颜”
波光粼粼、芦苇摇曳,野鸭成群、水鸟翱翔……今年秋季,敦煌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科研人员调查发现,干涸了约300年后,我国最长“倒流河”疏勒河的终端湖——哈拉奇湖再次碧波荡漾,重现“芳颜”。
哈拉奇湖是疏勒河的尾闾,这里曾经水草丰茂,湿地面积一度达1000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约200平方公里。据史料记载,疏勒河水量充沛时曾流入新疆罗布泊,但是随着环境的变迁,各支流汇入疏勒河干流的水量锐减,疏勒河逐渐断流退缩,尾闾地区永久干涸,被东进的库姆塔格沙漠包围,哈拉奇湖随之消失,在地图上被标注为“北枯沟”。
疏勒河断流,导致流域生态环境持续恶化。敦煌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面积萎缩、植被退化,库姆塔格沙漠每年向敦煌逼近2米至5米;月牙泉水域面积由22亩萎缩到不足10亩,平均水深由8米下降到1米左右;敦煌市绿洲边缘天然草场面积由新中国成立时的276万亩减少至135万亩。
如今,“北枯沟”又泛起了水波。这离不开国家和省、市对敦煌生态环境问题的高度重视。2011年,经国务院批复,总投资47.22亿元的《敦煌水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保护综合规划》启动实施,以拯救敦煌西湖湿地、保护绿洲生态安全为目标的节水项目、水权制度改革和河道疏浚工程拉开帷幕。
2011年以来,疏勒河双塔水库和党河水库下泄生态水量逐年增加,始终确保入库来水量的10%至20%下泄河道,用于河道下游生态补水。同时,我市相继实施灌区节水改造、河道恢复与归束、党河流域水资源监测调度、月牙泉恢复补水等工程。
2017年,随着疏勒河及党河河道恢复与归束工程竣工投用,敦煌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时隔40余年重新获得疏勒河水的补给;今年3月,疏勒河水首次在春季流入敦煌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结束了该段春季无来水的历史。
有了水源,哈拉奇湖附近的野生动植物也开始焕发生机。敦煌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科研科科长孙志成说:“近年来,敦煌西湖湿地面积不断扩大,森林植被大面积恢复,野生动植物不断增加,在敦煌周边形成了保护绿洲和敦煌文化的生态屏障。”
“防沙治沙”向“治沙用沙”转变
每到金秋十月,金塔县沙漠胡杨森林公园数万亩胡杨黄叶飘飘,吸引各地游客纷至沓来。但上世纪50年代,这里还是一片不毛之地,是金塔县最大的风沙口。
地处戈壁荒漠边缘的金塔县被白水泉、明沙窝、东沙窝、巴丹吉林沙漠前端等沙系合围,荒漠化土地面积达1816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64%,是全省荒漠化和土地沙化严重的地区之一。
对金塔人来说,风沙是一大害。受沙害威胁最大的是被当地群众称为“金饭碗”的鸳鸯池、解放村两大水库。这两大水库灌溉着金塔60万亩耕地和80多万亩林草地,治理之前年进库沙量达99万立方米。由于风沙贪婪的“吞吃”,两大水库有效库容减少4100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减少4万多亩。
要生存,必须先治沙,成为金塔县干部群众的共识。上世纪50年代起,金塔历届县委、县政府带领一代又一代金塔人民在春、秋两季开展义务植树活动。在最初既无机械,又缺资金的艰苦条件下,全靠人力压沙植树,与沙漠进行着艰苦卓绝的斗争。
经过坚持不懈地努力,全县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连续20多年保持“双缩减”,全县35%的移动沙丘基本得到控制,危害最严重的18个风沙口得到有效治理,形成了荒漠化治理的“金塔模式”,彻底结束了沙进人退的历史。
如今,金塔县境内形成了东西长20公里、南北宽5公里的沙漠绿洲,培育出10万亩的人工绿洲林地,造就了河西走廊最大的人工胡杨林。胡杨林筑起一道绿色长城,不仅锁住了侵扰县城的风沙,还成了金塔旅游的金字招牌,“胡杨游”呈现井喷式增长态。今年“十一”黄金周期间,金塔沙漠胡杨林景区接待游客19万人次。
金塔县始终坚持“外治风沙、内建林网”的方针,大规模开展国土绿化行动,齐心共筑生态美丽家园。2018年,金塔县启动“再造百万亩防风生态林”建设规划,计划利用20年发展生态经济林70万亩、生态防风林30万亩,把金塔打造成“甘肃的塞罕坝”。
同时,金塔县主动向沙漠要效益,在重点风沙口建设集生态节水、科技推广、休闲观光于一体的农业示范园区,打造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园和沙科技长廊,引进“蚂蚁森林”项目,发展特色林果产业,推动“防沙治沙”向“治沙用沙”转变,把万亩黄沙变成了致富“金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