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肃州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始终把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抓民生、保公平、促和谐的重大战略任务,坚持高站位谋划、全方位推动、深层次探索,最大决心保证教育投入,最大力度改善办学条件,最大幅度提升教育质量,最大程度促进教育公平,强力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区教育事业呈现持续发展、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逐步形成了布局合理、整体优化、保障到位、装备现代、均衡优质的区域特色。
一、落实“五个优先”,切实强化政府办学责任
区委、区政府始终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始终把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全局性和先导性工程来抓,做到了“五个优先”。一是教育发展优先规划。定期召开区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全区教育工作会,研究解决教育难题,部署教育发展大计。区政府每年确定1-2件教育惠民实事列入政府为民办的十件实事,重点落实,强力推进。二是教育经费优先安排。将新增财力的70%用于教育,严格执行义务教育经费保障制度,“三个增长”“两个比例”得到全面落实。三是教育项目优先实施。每年12月底前提前确定安排教育建设项目,财政优先保障实施。近三年,共实施教育建设项目79个,新建、改扩建学校46所,总投资达3.2亿元。四是教师待遇优先落实。落实了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城乡教师工资足额发放,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农村教师津贴等足额到位。五是校园安全优先保障。建立区政府领导下的学校安全工作“3 1”机制(即学校安全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接送学生车辆管理联席会议制度、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餐联席会议制度和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专项组),拨专款为学校安装了监控设施,2014年为城乡中小学配备专职保安61名,确保了校园和师生安全。
二、实施“五大工程”,强力推进标准化学校建设
近三年,围绕做实民生,聚焦均衡发展,共投资3.2亿元,着力实施了“城区学校扩容、农村薄弱学校改造、运动场改造、校园环境提升、学校公共饮水安全”五大工程,新建、改扩建学校46所,新增校舍面积5.43万平方米,增加城区义务教育学位3160个,改造运动场18万平方米,省级标准化学校建成率达100%。特别是2013年,市、区两级政府一次性投入5827万元,购买了停办三年的民办学校——酒泉三正世纪学校用于举办义务教育,不仅优化了城区学校布局,而且有效缓解了城区学校“大班额”问题。2015年,在完成校舍标准化改造的基础上,区政府安排资金近2000万元,对19所学校校园环境进行整体改造,维修改造教学楼、公寓楼6.5万平方米,硬化、绿化校园5.8万平方米,为全区中小学安装公共直饮水机328台套,休闲读书长椅780个,解决了城乡5万余名中小学生的饮水安全问题,为学生健康成长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打造“五优工程”,全面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
坚持以教育信息化推进教育现代化,打造优势优质教育资源,努力缩小城乡教育差距。近三年,先后投入5918万元,着力实施以图书达标、计算机升级、专用教室配套、“班班通”全覆盖和校园网升级提速为内容的教育信息化“五优工程”。为全区中小学更新计算机4512台,新建“二合一”、“三合一”液晶触控一体机“班班通”教室980个,计算机网络教室81个,“远程互动同步课堂”28间,小学实验室54个、初中实验室59个,添置图书43.2万册,音体美专用教室及心理咨询、卫生保健、道德讲堂功能教室193个;城乡中小学光纤宽带分别升级为100M、50M、40M和10M以上,投资60万元新建录播教室4个,依托先进教育资源平台,实现了城乡和校际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四、深化“五项改革”,积极推进教育内涵发展
坚持以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为核心,持续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促进了教育质量不断提高。一是深化高效课堂改革。依托先进平台和信息化手段,扎实推进新课程实验,持续开展“高效课堂推进年”活动,努力提高每一所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二是全面深化素质教育。坚持把立德树人放在首位,定期开展中小学生公祭英烈、慰问军烈属、社区环保及敬老助残等活动,广泛开展“好人榜”评选活动,胡少杰等4名学生被授予肃州区“见义勇为好青年”、“见义勇为积极分子”荣誉称号,茹晓燕同学获评第二届全国十佳自强女孩、首届甘肃省孝老爱亲道德模范、酒泉市第二届飞天骄子、甘肃省第六届陇人骄子。加强学校体育、艺术和科技教育,每年举办一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2015年为第30届),每年举办一届中小学生运动会及校园足球联赛,肃州区学生在省市各类体育比赛中多次取得优异成绩,先后有5名学生获得全省科技创作奖,2所足球项目学校代表酒泉市参加全省比赛。三是深化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初高中招生制度改革,将50分中考体育成绩计入总成绩,公办优质普通高中50%招生名额分配到初中学校,促进了素质教育实施和教育均衡发展。四是深化办学模式改革。探索城乡学校联盟办学和农村学区制管理模式,以名优校、特色校为龙头,组建联盟办学共同体,形成了强校带弱校、城区帮农村的发展格局,促进了薄弱学校质量提升、均衡发展。五是深化特色学校创建。坚持内涵发展,注重校园文化,鼓励特色办学,全区建成省级快乐校园5所、省级校园足球特色学校4所、省级德育示范校3所、省级语言文字示范校5所、市级卫生健康学校8所,区级特色项目学校11所。
五、完善“五项措施”,着力保障教育公平公正
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过程中,把关爱的目光重点投向特殊群体,让每个孩子享受到阳光公平的教育。一是让贫困学生不失学。制定出台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方案》,将城乡低保家庭、低保边缘户家庭、孤儿和军烈属家庭子女列为保障对象,三年来累计发放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活费、寄宿生生活费及交通费等各类补助资金5127.6万元,惠及学生88095人次,确保每一名学生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二是让残疾儿童不掉队。新建酒泉特殊教育学校,实行全免费教育,全区“三残儿童”入学率达92%。三是让留守儿童不孤单。全区建成留守儿童之家20个,乡村少年宫5个,开通亲情电话20部,建成心理咨询室37个。2012年9月5日,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建设座谈会暨现场推进会在肃州区召开,肃州区留守儿童关爱服务工作得到与会领导和代表高度好评。四是让随迁子女不受歧视。坚持“两个为主”方针,全力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百分百”、“零障碍”在公办学校入学就读,2014年全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8184人,入学率100%。五是让少数民族生不辍学。在回族、东乡族等少数民族集中的城郊地带,选择一所农村公立学校接受回族、东乡族适龄儿童就学,保证民族学生有学上、不辍学,同时开办清真食堂,让回族、东乡族学生同等享受营养餐。
六、创新“五项机制”,大力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近年来,区委、区政府创新机制,强化管理,着力建设“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专业化教师队伍。一是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坚持师德教育长抓不懈,将每年9月定为“师德师风教育月”。二是教师补充机制。每年面向“211”、“985”重点高校及省内西北师大以上高等院校签约招录100名左右的新教师,三年来共招录优秀大学生321名。三是培养培训机制。重点抓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教育部“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国培计划”等“国字号”培训;甘肃省教师人文素养提升工程、省培计划等省级培训;以北京、江苏为基地开展的学校管理人员、优秀骨干教师中短期实岗研修培训(校长挂职一月以上);依托本地“名师工作室”、教研片区、学科教研团队等平台开展区级、校际培训,教师培训参与率达100%。此外,还通过专家讲学、外出听课,组织基本功大赛、班班通、电子白板、微课比赛等活动,加快青年教师培养和名师成长,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四是交流轮岗机制。坚持教师资源向农村倾斜、向薄弱学校倾斜,将农村和薄弱学校支教经历作为教师评定高级职称的必备条件,鼓励城市学校到农村和薄弱学校支教,近三年共轮岗交流城乡学校校长36名,教师280名,全区教师交流轮岗人数每年达教师总量的10%左右。五是激励关爱机制。区委、区政府每两年对优秀教师和优秀教育工作者等进行表彰,每年组织一次教师免费体检,农村教师每月发放40-175元不等的乡镇岗位津贴,新建农村教师周转宿舍244套,提高了农村教师生活待遇。
下一步,肃州区将继续把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作为衡量标准,把优质均衡发展作为基本取向,把深化教育改革作为工作动力,优化配置教育资源,着力促进教育公平,稳步提升教育质量,全面加强师资队伍,努力实现“135”目标,即一个率先(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三个转变(推动义务教育由普及巩固向公平优质转变,区域教育由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向普及十五年教育转变,高中教育由规模扩张向质量内涵发展转变),达到五化(学前教育普惠化、义务教育均衡化、高中教育优质化、成人教育终身化、校长教师专业化),形成与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教育规模和教育环境,让全区人民群众享受到更高水平的教育公共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