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民生问题是最大的政治,改善民生是最大的政绩。“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向人民群众做出的庄严承诺掷地有声。近年来,肃州区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从织密民生保障网到推进脱贫攻坚战,从扩大就业到深化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改革,一系列实实在在的民生举措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不断增强。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在新时代的征程上,肃州区委、区政府将带领肃州儿女勠力同心,奋勇争先,交出无愧时代、不负人民的新答卷。
肃州群众眼里的新变化
家住酒泉城区新世纪花园的张延寿这两年迷上了跑步。每天,他都早早来到滨河公园。秋风轻拂,马鞭草随风摇曳,在河堤与林间小路之间形成一片紫色的海洋,静谧的北大河在曙光中慢慢苏醒,这美好的环境吸引他每天前来锻炼。踢毽子、跳舞、跑步、甩鞭,晨练的市民沐浴在清新湿润的天然氧吧中,开始了崭新的一天。
“我在这住了十几年了,以前北大河这一片都是石头荒滩,一刮风就是漫天黄沙,想锻炼也没个去处。如今滨河公园、体育公园、锦玉公园都是锻炼的好去处,树多花多,空气也好。我每天早晚都要出来跑跑步,心情好了身体也好了。”张延寿高兴地说。
今年以来,肃州区继续加强城市园林绿化工作,共投资8100万元,实施新建道路绿化及提升改造、街头绿地提升改造、造景美化、树木补种、公园提升改造、基础设施建设六项绿化建设任务,新增各类绿地面积达到25万平方米。从石头荒滩到绿树成荫,从漫天黄沙到满眼绿色。路平了,景美了,空气净化了,市民的幸福感节节攀升。
一个城市的变化不仅仅体现在一座座公园的建成。肃州区仓后街社区居民吕秀莲老人常年跟随女儿居住在西安,这个夏天她回家探亲,一住就是几个月。“几年没回来,咱们的城市环境变化太大了。路宽了,树多了,楼高了,街道干净整洁,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各行其道。”她兴奋地说,“最让人惊喜的是城区随处可见的免费公共卫生间,干净、漂亮、方便,再不像过去满大街找不到个卫生间。真是越来越有大都市的气派了!”
今年,肃州区对东大街、南大街进行改造提升。同时,分批对东、南、西、北四条大街沿街重点建筑进行立面改造。投资372万元,实施了西、北大街道路两侧绿地改扩建项目,栽植彩叶树1153株,搭配种植水蜡、金叶榆等绿篱色带及月季2810平方米,种植草坪2000平方米,贴装花坛立面文化砖103平方米,铺装防腐木平台、小广场870平方米。
气派的门面,亮堂的玻璃门,标牌上清楚地标注着编号、开放时间、监督电话,这是城区公共卫生间留给广大市民的第一印象。卫生间里,洁净的大理石地板、干净整洁的洗手台、感应式水龙头和自动烘干机、母婴室、残疾间、管理室一应俱全。
结合“厕所革命”的实施,近年来,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城区公厕建设管理工作,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对城区公厕实施大规模的新建和改建。至目前,城区已建成公厕197座,其中,移动公厕43座,水冲式公厕154座,公厕数量大幅增加,布局合理化程度明显提升,有效缓解了酒泉城区公厕数量不足的问题,进一步完善了城市服务功能。这一系列改造提升项目的实施,让肃州古城焕发出新时代的勃勃生机。
144户农民喜搬新家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乡村振兴第一场硬仗就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近年来,肃州区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大力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走进肃州区三墩镇鸳鸯村4组孙守福家中,干净整洁的院落典雅温馨,五颜六色的花草为这户农家小院带来勃勃生机。
“过去,我们全家4口人挤在破旧的土坯房里,墙上到处都是大口子,屋外下大雨,屋里下小雨,一做饭屋子里全是烟。”提起以前,57岁的孙守福唏嘘不已。
“如今,我家建起了140平方米的小康住宅,睡上了电暖炕,做饭用上了液化气,冬天自己烧暖气,洗澡用的是太阳能热水器,就连上厕所也用上了抽水马桶,这样的好日子以前做梦都不敢想啊!”孙守福说。
孙守福家的变化得益于近年来肃州区大力实施的农村危旧房改造、环境综合整治及农村道路建设等惠民工程。近年来,由于鸳鸯池水库水位上涨,周边农户土木结构房屋发生不同程度的地基下陷,墙体倾斜、开裂等,存在严重安全隐患,急需进行新建改造。
去年以来,三墩镇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利用两年时间全面实施该区域农户C级危房改造工程,新建抗震安居房144户,并配套鸳鸯村原2、3、4、5、6组和闇门村1组居民点整治改造、改厨改厕改水、村组道路铺设、水利设施建设、电力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民增收特色产业培育。至目前,144户抗震安居房及改厨改厕改水等配套工程已全部完工,鸳鸯村4组居民点整治改造工作已全面完成,其余居民点正在紧张施工。
“以前,村里各居民点道路都由红砖铺设,村组道路也是砂石路,基础设施条件非常落后。现在,居民点道路硬化了,还架上了太阳能路灯,房前屋后鲜花盛开、绿树成荫,大家再也不用住在危房里担惊受怕了!”鸳鸯村村委会主任付金智说。
提起村里的变化,鸳鸯村原1组65岁的老人刘加福也竖起了大拇指:“以前,家家户户的旱厕那可真是‘一个土坑两块砖,三尺土墙围四边’,一到夏天气味熏人苍蝇乱飞。家里人洗澡也很不方便。自从家里有了卫生间,解决了洗澡和上厕所问题。”
近年来,肃州区把农村户厕改造列入政府十件惠民实事,根据各乡镇、村组实际,细化改厕工作方案,明确改厕模式,全力发动干部群众搞培训、抢工期、抓进度,全区累计完成新改建户厕21276座,有效改善了农村卫生环境和生活环境。
如今,该区域居民家家户户都住上了新房,居民点整体面貌焕然一新,太阳能路灯照亮了农村的黑夜,也让这里的老百姓心里暖洋洋的。
幸福民生的“肃州温度”
午后的阳光温暖而柔和,在悦和家园,83岁的董禄春老人住的65平方米拆迁安置房温馨舒适。尽管在一楼,但采光好,上下楼很方便,老两口特别满意。“新房宽敞明亮,再也不担心雨天水淹、冬天受冻。”自从搬进新家,生活质量上了一个台阶,耄耋之年赶上了惠民好政策,这是董禄春万万没想到的。
和董禄春一样,董生兰老两口也是拆迁安置户,他们的新家安置在环境优美的怡景花苑小区。用政府补偿的安置款,他们连添置家具加装修、买房总共下来还盈余了1万元。
肃州区棚户区改造工作自2016年开展以来,共实施项目66个,涉及居民21383户,群众住房条件得到有效改善。今年,肃州区委、区政府又计划投资5.63亿元,对东文化街、祁连路等8个社区的18525户、386个楼院、510栋楼实施城市危房改造,将改造区域提升成基础设施配套、地面硬化平整、便民设施完备、环境整洁优雅、安全宜居宜人的住宅小区,使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不断增强。
时间回溯到2018年秋季开学季,酒泉第七中学的孩子们在一片惊喜与欢乐中走进崭新的校园。“学校好大,校园好美!”孩子们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诠释出肃州教育在政府民生情怀下的大变化。
家住鑫源家园的王杰在小区门口经营着一家小超市,日子过得充实而富裕。因为居住地附近没有学校,他也为孩子今后的上学问题发过愁。今年建设的酒泉第八中学及附设幼儿园为他解决了后顾之忧,孩子们不出1公里就有学上,让他和周边居民欣喜不已。
酒泉第八中学及附设幼儿园建设项目,是今年市级、肃州区确定的惠民实事之一。目前,学校教学楼、综合楼、保教楼等外墙一体板安装、室内粉刷铺设等工程即将完工,运动场建设、校园硬化等附属工程正在实施。项目建成后,将新增学位2460个,有效弥补春光片区义务教育及学前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
如今,最美的建筑是学校、最美的环境是校园已成为肃州人的共识。
“要履行好保基本、保底线、保民生的兜底责任。”
“要从群众反映最强烈、最突出、最紧迫的问题着手,增强民生工作针对性、实效性、可持续性。”
……
西峰镇卫生院新建项目作为肃州区2018年确定的卫生惠民实事之一,于去年底建成并投入运营。走进服务大厅,崭新的服务窗口、干净整洁的过道,每到一处都让人眼前一亮。新环境、新设备为医生带来了更加便捷高效的工作条件,也为患者带来了全新的就医体验。
“以前的卫生院是土坯房,设施也落后,现在设施和环境都好了,住院看病方便放心。”西峰镇居民李玉芬说。
“我是2016年到西峰镇卫生院工作的,当时卫生院的房屋和设施设备比较简陋。去年,在区委、区政府的支持下,卫生院新建了4600多平方米的综合业务大楼,更新了彩超、心电图工作站和数字化DR拍片设备等大型医疗设备,现在西峰镇居民也能享受到较好的医疗服务。”西峰镇卫生院院长马世荣说。
组织2万名农村妇女进行“两癌”检查,为23名儿童实施康复救助,为80名残疾人发放托养补贴,全面完成区人民医院综合大楼和清水中心卫生院、铧尖镇卫生院项目建设并投入使用。
所有出发点,是民生;所有落脚点,还是民生。更好的教育、更完善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生活环境……这一件件暖心的惠民实事,承载着肃州儿女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温暖了万家,传递着幸福,也让我们读懂了肃州的民生温度。
□岳莉萍 卢汉卿 魏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