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站入口 新闻热线 广告热线
首页 > > 阿克塞县
党建引领乡村振兴 集体经济借势蝶变——阿克塞县红柳湾镇红柳湾村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典型案例
时间:2024-05-20 10:57:15 来源:酒泉日报 阅读量:1975 作者:姜丽萍 张鹏年

红柳湾村,隶属阿克塞县红柳湾镇。全村147户、420人。村党支部有党员42名。2023年,红柳湾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25万元,牧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4万元,实现村集体和农户收入双增长。

近年来,红柳湾村坚持党建引领,立足村情、抢抓机遇、找准路子、多措并举,实现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四年连增,走出了一条富民强村的新路,成功创建为省级文化旅游示范村,获“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甘肃省文明示范村”“甘肃省乡村旅游示范村”“酒泉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配好班子催发叠加效应

农村富不富、关键在支部。2019年以前,红柳湾村“两委”班子成员平均年龄50岁,文化层次偏低,思想观念陈旧,致富带动能力弱,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存在“支部说话没人听、办事没人跟”等问题。2021年,以村“两委”班子换届为契机,红柳湾镇党委从改善优化村“两委”班子和后备干部年龄、学历、能力结构等方面入手,挖掘、动员、引导技能拔尖的“土专家”、帮带有力的“田秀才”、致富有方的“带头人”,充实到村“两委”班子中,村干部队伍和后备干部的年龄、学历实现“一降一升”。打消村干部的思想顾虑,卸下村干部的思想包袱,通过政策引导、思想疏导、强化指导,选派村干部赴外参加乡村振兴、种植养殖等技术培训。适时组织村干部围绕产业发展、带头致富谈认识、谈思路、谈举措。在分析现状、摸清底数的基础上,围绕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理思路、定政策,制定了“项目带动、资金拉动、产业促动”的发展模式,增加村级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真正实现了选准能人、发展乡村的目标。

村村联合激发集聚效应

面对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底子薄、动力弱、效益低的问题,红柳湾村党支部充分发挥党组织“主心骨”和党员“先行者”的作用,在充分走访调研的基础上,明确以项目带动、资金拉动、产业促动为主的发力方向,研究制定出符合村情的年度发展计划和相关激励措施。充分发挥毗邻县城的区位优势、设施相对完善的基础优势、人口土地集中的相对优势,积极探索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新路径,采取“借鸡生蛋”的“飞地经济”模式,加大对外招商引资和产业培育力度,以“村级经济组织+企业+群众”为核心,健全完善“村级入股分红+企业滚动发展资金”的利益联结机制,先后建成全圣高标准设施养殖场、建业蛋鸡场、林下“走地”鸡养殖场等特色产业项目。按照利益最大化、风险最小化的原则,积极与图勒帕尔、恒久砂石料、文创公司、鸿翔矿业等公司进行入股分红。2019年至今,红柳湾村集体经济累计收入84万元,2023年收入25万元以上。通过“党建+合作社”发展新体系,领办创办阿克塞特列克农机合作社,吸纳党员群众80余人,投入资金430万元,实现年收入50万元,辐射带动全村群众致富,有力激发了乡村振兴活力,全面实现“村企共建”新模式,推动乡村振兴发展。

全面发展引发乘数效应

除依靠政府投入资金入股分红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外,红柳湾村“两委”班子针对全村资产大量闲置的情况和利用不充分、不到位的问题,开始查资源、清资产。按照集体资产集体议、集体评的要求,村党支部充分调动“两委”成员和党员群众主动性、积极性和参与性,结合农村“三变”改革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广泛动员牧农民群众扎实开展清产核资、成员认定、确权到户3项基础改革,共界定集体经济组织成员149户402人,并设置402股,为吸纳社会资本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提供了有力支撑。按照立足禀赋、发挥优势、多点突破、整体推进的思路,建立支部领办、党员示范、全民参与机制。针对全村缺乏支柱性产业、土地利用率低的问题,村“两委”班子将98亩土地进行流转,采取种植大户分片承包种植的方式,每年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1.6万元。有效利用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在农户和合作社之间的衔接带动优势,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引导牧农民群众转变思想观念,鼓励发展庭院蔬菜、紫花苜蓿、养殖等特色优势产业。先后培育养殖大户48名,创建家庭农场5户,复种日光温室126座,落实粮食作物面积1027亩、紫花苜蓿面积3878亩、油料作物面积422亩、蔬菜面积105亩、药材面积900亩,年底农业产值实现1334.86万元。

启示:红柳湾村的成功发展有三方面可供借鉴的经验:一是发展村级集体经济,配好干部是基础。选优配强村级干部队伍,有效发挥村级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加快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二是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摸清家底盘活资源是关键。向外借力、内强动力,积极整合盘活农村资源、资产、资金,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用“三变”模式将资源转化成实实在在的资产,促进牧农村快速发展;三是发展村级集体经济,选准产业是关键。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现代化,提升产业带动增收能力,最终形成以强带弱、以富带穷、抱团发展的工作思路,增加了牧农民收入,壮大了村级集体经济。

责任编辑:赵瑾
关于我们
招聘信息
服务条款
法律顾问
联系我们
投稿信箱
办公
CopyRight 2010-2024 www.chinajiuquan.com Corporation,All Right Reserver
甘肃省酒泉市委宣传部主管 甘肃省酒泉市融媒体中心主办 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盘旋东路6号 备案号:陇ICP备11000709号-1
甘[2010]00001号 00125001 互联网新闻服务许可证号:62120220005 技术支持:甘肃新媒体集团九色鹿技术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