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站入口 新闻热线 广告热线
首页 > > 酒泉新闻
“春风浩荡赴新程”系列报道(一)| 探访玉门市疏勒河引水工程
时间:2025-03-20 10:59:57 来源:酒泉日报 阅读量:79 作者:酒泉融媒记者 张花 张静

“春风浩荡赴新程”系列报道(一)

从“守着大河缺水用”到“西水东调”强工业

——探访玉门市疏勒河引水工程

在河西走廊西段,祁连山北麓,机器轰鸣声中,一条横亘千里的人工河正在戈壁深处逐渐成形。

总投资13.58亿元、全长约93千米的输水线——玉门市疏勒河引水工程以“隧洞穿断层、管道越荒漠”的壮举,跨越地质“封锁线”,将奔涌千年的疏勒河水引向干渴的工业新城,用“人工水脉”打通玉门工业命脉,激活区域经济新动能。

戈壁深处造条河

3月11日10时许,在玉门市疏勒河引水工程隧洞进口,头戴安全帽的工程监理方征进入已完成一衬施工的隧洞巡检。

“每个施工现场都安排了技术人员及安全工程师,确保工程保质保量完成。”方征说,工程严格执行“三检制”,现场施工的每个工序自检,监理验收,还有建设方及玉门市水务部门项目工程专班联合验收。

记者在玉门昌马镇月亮湾二级水电站尾水和昌马水库交汇处的疏勒河右岸看到,一座扬程(最大垂直送水高度)212米的取水泵站正在建设。这是玉门市疏勒河引水工程的起点,也是整个工程的“心脏”。疏勒河水从这里出发,通过8千米的压力管道、10千米的隧洞和75千米的重力流管线,最终抵达终点的调蓄水池,工程年调引水量可达4173万立方米。“西水东调”将打破玉门市水资源分布不均的现状,实现兴水利、促发展、惠民生的目标。

“除了控制性工期取水泵站和引水隧洞以外,全线其他部分已完成主体工程量的80%以上。”甘肃大禹节水集团水利水电工程有限责任公司项目经理马永成说,“我们采用了‘千人大会战’和‘5+2’‘白加黑’工作模式,取水泵站预计5月底完成正负零以下主体建筑物施工,确保整体项目在12月底达到通水条件。”

跨越地质“封锁线”

玉门市疏勒河引水工程是省列重大项目,性质为供水工程,以工业用水为主。“目前,工程已完成总投资的62%。项目建成后,将为玉门市老市区工业园区和东镇建材化工园区提供用水。”玉门市水政水资源办公室副主任刘彦说。

这条水动脉流淌着玉门经济转型的希望。然而,让河水按照人们期望的方向在戈壁滩上前进并不容易。工程全线地质条件复杂、地下水丰富,给施工带来了很多困难。

将疏勒河水从西向东调引过程中,为最大程度减少水资源损失,项目规划建设一条9.87公里的引水隧洞。目前,隧洞进口“0+600”部分已全线贯通。据建设方玉门碧禹泓盛水务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增亮介绍,隧洞进口“0+600”部分计划近期开展二衬施工,随后还有三衬施工。全部完工后,将以倒虹吸设计实现水流无障碍跨越。

然而,引水隧洞施工过程并非一帆风顺。马永成记得,2024年下半年,隧洞突然发生涌沙涌泥险情,项目攻坚团队调来注浆机日夜奋战,紧急采取超前小导管注浆的方式,最终排除险情。

隧洞涌水是引水工程中最常见且难啃的硬骨头。掘进中的3号隧洞每小时会产生约160立方米的涌水,被施工人员戏称“水帘洞”。进洞施工,得穿着雨靴蹚过没过脚踝的涌水。

“洞身开挖形成空间后裂隙水就出来了。施工过程中,我们在边墙打一部分排水孔,尽量把裂隙水排出去。”刘彦说,如果涌水处理不当,可能会导致隧道内部环境不稳定,引发安全事故。

隧洞建设工程每向前推进1米,就要依次完成循环注浆加固、钢拱架支护、混凝土衬砌3个步骤,目的是给输水隧道穿上3层“防护服”,更好抵御地下水经年累月的侵蚀。

3月11日下午,技术员闫兆财忙着在3号隧洞测量、开挖、放线。

“放完线后,要进行钢拱架支护施工。”闫兆财说,“3号隧洞往上游进尺,现在达到326米,离2号洞下游还剩1000多米。”

“数字孪生”巧管理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玉门市疏勒河引水工程还将建设“数字孪生”系统,让千里之外精准监控成为可能。

“我们在建设过程中采用了BIM建模程序,以建筑工程项目的各项信息数据为基础,建立三维建筑模型,通过数字信息仿真技术,模拟工程建筑物的外观、内部结构、建筑材料、设备设施等信息,为项目建成后配套投入‘数字孪生’信息化平台打好基础。”玉门市疏勒河引水工程项目常务副经理殷建园说。

据悉,玉门市疏勒河引水工程将在玉门老市区建设一个控制中心。项目建成后,工程全线包括管道、泵站、隧洞等实现可视化监测,每个阀门开合、每台设备运转,都能在虚拟世界实时映射,相当于把整个输水工程做成一个3D模型,工作人员就像玩网络游戏一样,实时进入泵站、隧洞甚至管道,查看每台设备的运行情况,以及压力、流量等实时数据。

在这片长期缺水的土地上,引水工程不仅是物理空间的跨越,更是发展理念的重构。

2025年底,玉门市疏勒河引水工程将全线贯通,真正打破玉门发展的“水瓶颈”。

当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在这里握手,当现代工程技术与千年治水智慧在这里相遇,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戈壁“造河”奇迹,更是工业新城玉门向绿而生的转型突围,是不断闪耀河西走廊的新时代奋斗传奇。

责任编辑:赵瑾
关于我们
招聘信息
服务条款
法律顾问
联系我们
投稿信箱
办公
CopyRight 2010-2025 www.chinajiuquan.com Corporation,All Right Reserver
甘肃省酒泉市委宣传部主管 甘肃省酒泉市融媒体中心主办 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盘旋东路6号 备案号:陇ICP备11000709号-1
甘[2010]00001号 00125001 互联网新闻服务许可证号:62120220005 技术支持:甘肃新媒体集团九色鹿技术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