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酒泉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农田建设重要指示精神,着力推进“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及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高位谋划布局打造农业强市,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2011年至2022年,全市建成高标准农田261万亩,其中近5年建成156万亩,实现了“一保障、两提升、三增加、四减少、五提高、两促进”的综合效益,亩产增加10%至12%。
“看天收”变“高产田”
“‘一保障’即农田基础条件大幅改善,保障粮食生产能力;‘两提升’即耕地地力提升一个等级,农业机械化率提升20%;‘三增加’即亩均增产粮食60公斤以上,节本增效500元以上,人均增收1500元以上;‘四减少’即人工、水、肥料、农药用量均减少;‘五提高’即农业生产效率、土地集约化经营水平、农业机械化作业效率、农业生产信息化水平和农产品品牌影响力显著提高;‘两促进’即促进规模化经营,让农民从耕种中解脱出来打工,实现增收;促进种植业结构调整,提升生产效益,推进农业深度转型发展。”酒泉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陈学俊说,结合酒泉市实际,目前主要建设的是高效节水水肥一体化高标准农田。
高标准农田的“高”体现在哪?高标准农田建设推进之初,总有村民这样问。
“农田质量高,集中连片、田块平整、土壤肥沃,水、路、电等基础设施配套;产出能力高,一般能提高10%到20%的产能;抗灾能力高,通过设施条件的改善,实现旱能浇、涝能排、稳产高产;资源利用率高,节水、节肥、节药、节人工。”肃州区农业农村局基建股股长史天银说。
把“碎片化”土地连成片种植的好处肃州区总寨镇西店村7组村民于加爱深有体会。“我种了40亩玉米。现在地块大了,也平整好了,播种、植保都很方便,水肥和人工都节省了不少。”于加爱说。
“西店村有耕地10816亩,通过3年的高标准农田整治,目前基本实现了改造提升全覆盖。”西店村党支部书记茹廷元说,农田改造提升后,大大促进了企业和农户增收。如今,全村土地已流转7500亩,农户收入除了土地租金分红,还增加了劳务收入。
在玉门市,高标准农田及滴灌节水水肥一体化建设项目区耕地面积新增9.19%。“农户除每亩600元土地流转收入外,人均务工达1.7万元,户均年平均收入可达5.2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从新增耕地和土地出租管理费中实现了翻番,项目村集体经济村均收入在50万元至80万元。”玉门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王永幸说。
今年小麦收完后,据测算,高标准农田亩产平均增加10%到12%。随着田间管理水平不断提升,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陆续到位,增幅还将更高。今年,全市45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正有序推进,争取年底建成。
“人工种”变“全自动”
“土地没有改造以前都是两亩、三亩的地,还有几分地,那时候种地太费劲了。以前我长期雇着15个人,工资一天一人200元,人工工资占支出的大头。土地小改大后,我在农田四周留了专供拖拉机进出的田间道,春天旋地、轧地、铺膜、播种,机械车辆进出田间不再轧苗了。”西店村种植大户崔贵忠说,种地机械化程度高了,再加上水肥一体化滴灌的应用,如今2300亩玉米地雇5个人就可完成全部工作。
高标准农田建设为统一建设集中连片、设施配套的耕地打下了坚实基础。通过小田改大田及配套设施建设,改善了农业基础设施和生产条件,让现代化农机设备有了更多用武之地,大幅提高了种植效率,节省了种植成本。
玉门市玉门镇南门村2100亩的集中连片点是由658块小田合并而成的。“小变大、短变长、陡变缓、弯变直”后,彻底解决了地块细碎、道路不畅、灌溉不便、生产效率低等制约粮食生产的问题,全程机械化率达100%。
“玉门高标准农田土地流转面积11.5万亩,建成的水肥一体化滴灌项目区土地流转率达92.9%,在高标准农田项目区发展专业化生产企业及合作社26家,实现了规模化经营。”王永幸说,玉门还创新建立了使用者出资、村委会管理、专业队伍维修的“用+管+修”一体化管理模式,实现了高标准农田运行管理的专业化。
今年,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在全国10个省份19个区县实施玉米单产提升工程,西北地区每县10万亩,玉米平均亩产提高100公斤,每亩补助300元,共补助3000万元。肃州区是我省唯一实施玉米单产提升工程的区县。
目前,肃州区、金塔县、瓜州县已建成全国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示范县;省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装备研发中心、省种业装备研发中心相继落户酒泉;肃州区建起了全省首个玉米无人化农场,对玉米制种业务所需设施、装备、作业车辆等进行智能化和全自动控制,实现了玉米制种生产全过程机械化作业。至目前,全市安装应用北斗智能监测终端及辅助驾驶系统累计达1037套,农业植保无人机达450架,农业现代化水平持续提升。
地还是那块地,田却不再是原来的那片田。
多种粮,种好粮,保障好国家粮食安全成为共识。前不久召开的酒泉市委五届七次全会上,酒泉市委常委会工作报告中提到,上半年,酒泉市粮食种植面积达102.3万亩,超额完成省上下达的粮食播种任务;全市一产增加值增长6.9%,增速位居全省第一;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8683元,位居全省第三。
未来,酒泉市仍将不断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力度,力争让每一分田地都“流金淌银”,让乡村振兴加速前进,铺就酒泉现代化农业发展美好前景。(酒泉融媒记者 张 花 马晓娜 见习记者 白 雪 通讯员 常 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