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敦煌市郭家堡镇土塔村,道路平坦整洁、庭院错落有致、休闲健身环境优美、公益文化墙随处可见……一幅村美人和的田园画卷映入眼帘。
近年来,敦煌市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目标,持续深化乡风文明培育行动,把文明理念播进百姓心田,文明新风扑面而来。
“约”出新风尚
敦煌市成立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50余个,不断健全完善“一约四会”组织架构,动员干部群众立足实际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全市65个村(社区)把反对高价聘礼、大操大办、铺张浪费及孝亲敬老、乡村治理等内容修订进村规民约,对婚丧礼金、宴席桌数标准等制定了“限高”标准,提倡婚嫁零彩礼,倡导建立家庭创业、育儿幸福基金,实现婚事习俗的制度化和规范化。
“规范后的村规民约更加务实管用,我们村发生了许多可喜的变化。”郭家堡镇土塔村党支部书记刘虎智说。
8月22日,敦煌市在鸣沙山·月牙泉景区山门广场举行了“爱满鹊桥·缘定七夕”全市婚俗改革现场宣传会暨酒泉·敦煌市集体婚礼庆典仪式,40对新人和10对金婚、银婚代表参加了活动。“这些活动的举办对年轻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婚姻观有重要意义。”敦煌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办公室副主任任可刚说。
近年来,敦煌市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阵地作用,精心谋划和组织开展“抵制高价彩礼、倡树文明新风”“简办红白喜事、推崇厚养薄葬”“推进移风易俗、助力乡村振兴”和“婚育新风进万家”等系列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1500场次,受益群众3万余人次。成立由农村党员、退休干部、教师等组成的敦煌市红白事移风易俗促进会,在促进婚事新办和丧事简办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年以来,累计简办红白事86起,为群众节约资金19万余元。
“理”出新气象
“羊圈全部坐北朝南建设不合理,养羊不怕冷就怕晒,羊圈坐北朝南,夏天羊太晒。”这是今年6月,在敦煌市莫高镇泾桥村民情恳谈会现场,干部群众商议农村圈舍改造事宜的一幕。
敦煌市健全自治、法治、德治、智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让乡村成为宜居宜业的和美家园。全市实行以村(社区)为组织单元、40名县级领导包抓、225个帮扶共建单位、121名驻村帮扶干部,620名村“两委”成员全覆盖参与的民情恳谈会制度,把会场设在田间地头、群众家中、生产一线,聚焦群众关心的难点痛点问题,架起党群、干群连心桥,确保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
同时,深入开展平安镇村、平安家庭创建活动,完善党务、镇(村)务、财务公开制度,全面提升党组织民主法治水平。建成“巾帼家美积分超市”43个,建立庭院卫生评比、积分兑换制度,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移风易俗与“美丽庭院”创建等工作有效结合,提高群众参与的积极性。把返乡创业人员、老干部、老教师、老党员等动员起来,积极参与乡村振兴,带动和影响身边群众,掀起健康向上的乡村文明新风。
“选”出好风貌
敦煌市退休教师李磊始终不忘传承弘扬良好家风,曾获全国“五好文明家庭”、全国关心下一代“最美五老”、“甘肃省崇德守法最美家庭”“酒泉市首届文明家庭”等荣誉。近日,他为敦煌市基层妇联干部群众作了以“践行三个注重、传承良好家风”为内容的专题辅导。
近年来,敦煌市持续开展文明村镇、文明家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行动,广泛开展道德模范、身边好人、“最美家庭”“五星级文明户”“美丽庭院示范户”等先进典型评选活动,发挥榜样示范带动作用。
敦煌市充分发挥“甘肃好人”文明实践品牌工作室作用,组建道德模范志愿者巡讲团,深入各镇、机关单位、小区楼院、学校等地,开展道德模范事迹巡讲志愿服务活动300余场次,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用榜样的力量引领乡风文明新风尚。
至目前,敦煌市共创建全国文明村镇2个、省级文明村镇16个、酒泉市级文明村镇18个,各级文明村镇创建率达96.83%。先后评选推荐各类先进典型300余名,培树全国道德模范1名、“中国好人”3名、甘肃省道德模范3名、“甘肃好人”12名、“感动甘肃·陇人骄子”6名。命名表彰敦煌市级道德模范69名、“五星级文明户”4000余户。
第八届全省见义勇为道德模范、“酒泉好人”、敦煌市见义勇为道德模范获得者敦煌市七里镇杜家墩村村民谢克德说:“这份荣誉是对我的最高鼓励,我将不负荣誉、更加努力,用实际行动作表率。”
“育”出好氛围
9月19日,敦煌市文联及所属文艺家协会在肃州镇祁家桥村委会举办了“结对关爱暖人心·文艺赋能惠民生”文艺志愿服务活动,深受群众喜爱。
近年来,敦煌市深入挖掘敦煌民歌、敦煌曲子戏等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精华,融入戏曲进乡村等文化惠民活动,让优秀的传统文化“活”起来。开展“我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等惠民活动2500余场次。提升“百草园”公共文化服务平台水平,推动农家书屋提质增效。目前,敦煌市共建成农家书屋66家,现存出版物10.3万余册,实现了农家书屋镇村及农村幼儿园全覆盖。持续打造“书香敦煌”品牌,广泛开展常态化阅读活动,组织社会乡贤、文化热心人士等志愿者,开展送文化、送科技等活动2000余场次。邀请非遗传承人开展敦煌木刻画、敦煌剪纸等培训200余场次,以文润德、成风化俗,不断满足群众文化需求,提升群众幸福指数。(刘丽丽)